时间:2022-03-29 点击: 次 来源:国家科技人才服务网 作者:国家科技人才服务网 - 小 + 大
“农科院研究什么?”“哪种产品好?”“能上你们那儿买种子吗?”参加工作近15年,赵佳没少遇到类似的问题。自担任山东省农科院科普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以来,她和同事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建好科普平台,立足科普方式、对象、思维等要素,推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和精准推送。 “推倒四面墙,迎来八面风”,以科普为手段增强开放办院、服务社会能力,是山东省农科院近年来综合改革重点发力的领域之一。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表示,山东省农科院持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从组织保障、机制建立、推动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开展工作,做强“科普之翼”,构建与“科技创新”比翼齐飞新格局,精心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 以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2021年4月,山东省农科院科普委员会正式成立。院党委随即研究出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关于加强科普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加强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职责任务、运行模式及相关措施,将科普工作纳入综合改革发展内容,从组织保障到机制理顺,一场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普工作变革强力起步:召开首次全院科普工作会议,组织实施科普“十个一”行动,将经费保障纳入年度预算,积极聚合学会协会、各领域科技人员力量,营造起浓厚的科普工作氛围,开创了建院以来从组织层面抓科普的先河…… “下一步,将围绕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发挥科普委员会作用,以技术普及、技能提高、素质提升为重点,力争形成标志性的科普资源平台。”山东省农科院科普委员会主任阮怀军说。 山东省农科院不断致力科普“群众化”,推进传播方式创新型发展。阳台如何种蔬菜、水果保鲜小贴士、不同人群对玉米食用的选择……走进山东省农科院的科普开放长廊,一系列普及农业科技常识的展板、展具、展品颇具新意、引人注目。 这只是山东省农科院不断提升科普创作传播能力的一个缩影。在山东省农科院2022年全院工作会议上,院长万书波强调,要提升科普创作能力,开发短视频、公益宣传片等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推进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 发展出题目,落实做文章。以“鲁农科普”为品牌,山东省农科院相继组织实施科普“十个一”行动,即打造一套科普系列丛书、一个科普精品课件、一套科普文创产品、一部科普视频片、一组科普新媒体矩阵、一个科普大讲堂、一个科普开放式长廊、一个科普教育基地、一个科普宣讲团和一个科普惠农模式。 如何在大众化的农业科学普及渠道中保持通俗性与科学性的平衡?这是山东省农科院科普人始终思考的一个问题。赵佳介绍,每个科普作品的完成,要经过四五个环节,科研提供专业成果、科普通俗化“转译”、多媒体制作、专家审核把关,历经层层打磨,方能呈现出对公众负责的科学、专业作品。 随着科普传播载体的不断丰富,科普工作的良好社会影响逐渐显现:点亮手机,“鲁农科普”系列短视频在各大终端持续发布,累计播放量达90万次,带领网友解密“农科故事”;观看线上直播课堂,点击量累计900万次,系统解答农业知识。利用网络媒介体量轻巧、互动性强的优势,“鲁农科普”品牌形成“知识普惠”效应,营造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氛围。 “发表”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绕不开的关键词。作为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如何立足行业性、应用性,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一线和百姓的心坎上?山东省农科院通过加强科普工作,推动科研成果多形式有效传播。 在烟台招远、临沂费县、菏泽郓城3个县(市),山东省农科院正举全院之力打造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已联动建设费县茶文化科普基地、烟台蚕桑科普基地、郓城蛋鸡科普文化馆等多个科普基地,既精准对接农户与产业发展,又营造起推广最新农技成果的积极氛围,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同时,让当地百姓对最新农业科技成果看得见、用得上,蹚出了一条科普惠农之路。 一些农业科技在专业人士看来是中性的,而部分社会公众由于特定思维观念,容易形成对农业科技推广的认识性“软障碍”,这就要求科研机构以科普为抓手做好公共传播与沟通。对此,李长胜认为:“科学传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过去了,不能把科普视作‘小儿科’,而是科研工作全链条的重要环节,山东省农科院的社会担当和农业科研与科普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要求,学术专家在某种程度上也应该成为科普行家。” 按照《山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院“十四五”规划,山东省农科院将进一步开展乡村振兴科普行动,推广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创作多形式的优秀科普作品100件以上,建设富有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30处以上,形成多层次的全媒体农业科普传播体系,培育新兴农业科普学科,打造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搭建高水平农业科普资源平台,鼓励各领域专家开展科普,汇聚科普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系统合力。(农民日报)
本文由航天工业人才信息网、航天工业人才网、中国航天工业人才信息网、中国航天工业人才网提供。 |
上一篇:山丹:加大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科技助力江苏硬核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