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25 点击: 次 来源:国家科技人才服务网 作者:国家科技人才服务网 - 小 + 大
大漠长风呼啸,胡杨千年不倒。 平沙莽莽黄入天的苍茫之景让内蒙古阿拉善盟成为神域秘境,也让阿拉善盟成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沙尘暴等环境问题一度成为制约阿拉善盟发展的心腹之患。作为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地域辽阔的阿拉善盟如何发展致富成为头等大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些年来,阿拉善盟延伸牧区党建工作触角,将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紧紧抓住“兴旺产业”这个牛鼻子,从万亩梭梭到骆驼产业,从大漠沙海到弱水胡杨,抱紧“生态碗”,一村一景,走上了发展的绿色大道。 凝沙聚力—— 选好带头人 建强党支部 补饲料、补水、查看膘情……天微微亮,敖特根巴特尔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敖特根巴特尔是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固日班图拉嘎嘎查有名的养驼人,每年仅靠驼奶销售就能获得8万多的收入。 “自己富不算富,要大家一起富!”敖特根巴特尔经常到牧民家中手把手教授挤驼奶、驯养骆驼等妙招,不善言语的草原汉子说起养驼的经验和驼产业的发展路子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他的带动下,周围的牧民也对骆驼产业燃起了热情和信心。在今年的嘎查村(社区)“两委”换届中,踏实肯干,有责任心的敖特根巴特尔被选举为嘎查党支部副书记。 群雁高飞头雁领,敖特根巴特尔的经历只是阿拉善盟嘎查村干部成长的缩影。今年以来,阿拉善盟将德才兼备、党性强、素质好、作风正、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人选进新一届“两委”班子。将优秀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嘎查村干部。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出的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数量超过三分之一。 目前,阿拉善盟共吸纳88名致富带头人、52名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102名本乡本土大学生、42名退役军人和18名机关事业单位及退休人员进入“两委”班子,占比达到“两委”总人数的29%。换届后,“两委”班子中年轻干部占大多数,工作更有朝气。有活力的干部带头闯,老百姓也铆足力气一起干! 为了进一步增强支部的干事热情和能力,阿拉善盟推行“最强党支部”建设,分领域细化107条建设标准,通过述职交流、擂台比武、考核评定等形式,推动党支部建设达标创优,累计评定“最强党支部”496个,创建比例达35.9%。在阿拉善右旗的“最强党支部”擂台赛中,全旗申报“最强党支部”的书记围绕各自领域党建特点,主动晒成绩、讲经验、比担当、争一流,进一步激发基层党支部干事创业的活力。 嘎查老年人多,干不了农活怎么办?地域广阔,快递送不到家门口怎么办?嘎查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到牧民家中剪驼毛,党员志愿者到镇上为居住地遥远的牧民寄取快递。“不论大事小事,只要是牧民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难题,我们都通过定期收集和研究给予解决,一定要建设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党支部。”阿拉善盟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绿进沙退—— 一个党员中心户 就是一个辐射点 从固日班图拉嘎嘎查开车出发,二百多公里的路途中,戈壁与沙漠交织纵横,人烟罕至。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如何搞发展?随着车轮扬起的细沙不断向前,及腰高的梭梭林映入眼帘,也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的牧民过去以放牧为生,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沙尘暴成为家常便饭。面对如此脆弱的生态,茫来嘎查被国家划定为退牧还草的禁牧区,彻底结束了传统畜牧业。为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茫来嘎查的牧民在当地党组织的带领下种起了梭梭。梭梭耐旱,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寄生在梭梭根部的“沙漠人参”肉苁蓉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如果能大面积推广种植,不仅能够改善环境还能够为当地牧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地域辽阔,居住分散,服务半径大,农牧区党员和群众之间组织难,肉苁蓉种植该怎么推广?茫来嘎查党组织选拔政治素质高,群众口碑好,工作能力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人”成为党员中心户。 “回来种植肉苁蓉比在外打工有意义!”2015年,24岁的王刚成为嘎查第一位回乡种植梭梭的大学生,也是第一批尝试嫁接肉苁蓉的人。“一年能有6万多元的收入,随着技术的改进,收入还能再翻一番,前景非常可观!”谈到肉苁蓉产业时,王刚激动地说。凭借丰富的种植经验和较高的政治素质,王刚被选为党员中心户,带动所辐射的13户牧民实现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 党员中心户上联党支部,下联党员和牧民,是牧区的工作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矛盾调解中心和致富示范中心。党员中心户在工作中不断汇聚牧民的新意见和新问题,每季度召开民情分析会研究解决方案,尽力帮助牧民解决发展和生活中的难题,成为支部和牧民之间的桥梁。 “梭梭种得越多,风沙越少,收入越高,为啥不种呢?”作为党员中心户,王刚挨家挨户向周围牧民讲授种植梭梭的新政策、教授嫁接肉苁蓉的新技术、分享肉苁蓉养殖新经验。梭梭染绿沙地,也染绿了牧民心中的希望,在党员中心户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主动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今年,茫来嘎查共有43万亩梭梭林,嫁接5.1万亩肉苁蓉,60%以上的牧民都种上了梭梭,过去的茫茫沙海变成了阡陌桑田。依托肉苁蓉种植,茫来嘎查积极探索肉苁蓉深加工,不断增加肉苁蓉的产品附加值,让牧民依靠沙子过上了好日子! 以农牧区党支部为核心,全盟共设立了200名党员中心户。在阿拉善广袤的土地上,一个党员中心户就是一个辐射点,将牧民引上致富路。 从浩瀚沙海到万亩梭梭,草绿了,人富了,黄羊、狐狸、野兔、猪獾等野生动物开始出没,离乡的人也开始返乡从事梭梭种植,发展肉苁蓉产业。 点沙成金—— 从“谈沙色变”到“因沙致富” “原来让人骑马子还能赚钱!”牧民们从来没有想过,寸草不生的沙漠能有什么赚钱的门路。从“谈沙色变”到“因沙致富”,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腾格里额里斯镇乌兰哈达嘎查依靠沙漠吃上了“旅游饭”。 腾格里沙漠腹地的通湖草原拥有沙漠、草原、湖泊的多元景观,凭借与宁夏沙坡头景区一沙相连的良好区位条件,是阿拉善盟较早开发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一批游客。 依托通湖草原的旅游资源,乌兰哈达嘎查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景区为依托,以牧民为主体,正式确立“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与通湖草原旅游区共同开发旅游项目。旅游合作社社长由“两委”成员担任,所有党员全部入社,200多户牧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项目入股等方式加入合作社,实现嘎查牧民全部入社。景区中的骆驼、马、卡丁车、沙滩摩托、沙滩越野、沙滩冲浪车等都是合作社的项目,年底分红收入从最初的60多万元上升到300多万元。 但依附景区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打造自己嘎查的特色。“沙漠是个稀罕玩意,怎么能跟生态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老百姓有活干,有钱赚?”乌兰哈达嘎查党支部书记李雄鹰陷入了思考。 黄沙深处,星星点点的白色帐篷、太空舱火星营地、玻璃星空房为寂寥的沙漠平添生机。这是由嘎查党组织牵头,牧民个人融资,以服务年轻人为目标打造的牧家游旅游项目。乌兰哈达嘎查的23家牧家游项目,仅上一年就有近2亿元的收入。 在距离腾格里沙漠700多公里的额济纳旗,金黄的胡杨林摇曳生姿。推日木音陶来嘎查位于额济纳旗胡杨林核心景区内,在胡杨林的掩映下,黄白相间的小屋,整齐的乡间小路交相呼应,勾画出安宁祥和的乡村风情。 近些年来,在推日木音陶来嘎查党支部书记郭刚的带领下,嘎查“两委”班子提出“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发展思路,依托胡杨林旅游资源,以“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民”的模式,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乡村采摘等田园综合项目,发展“村在林中、林屋相伴”的乡村休闲游。“游客住在村子里,能看胡杨、采摘蜜瓜、吃农家饭,享受慢生活,这每一项都能为牧民带来收入。”郭书记掰着手指跟记者算起了增收账。2020年,嘎查农牧民人均年收入达27000元,集体经济收入近30万元。 “我们这个产业这么好,以后一定有更好的效益!人都会回来的!”这是记者采访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心里有希望,日子有盼头,生活才有奔头! “我们阿拉善地域面积广,即使是相邻的嘎查,开车都要好几个小时,地貌、环境、政策、发展情况都很不同,必须因地制宜动脑子,利用现有的资源搞发展。”大风穿过,金黄的胡杨叶沙沙作响,看着眼前的黄沙和连片的胡杨,郭刚说,“一定会好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