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点击: 次 来源:国家科技人才服务网 作者:国家科技人才服务网 - 小 + 大
他是一名95后,但已成为警营科技青年骨干,拥有两项国家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他入警6年,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2021“最美基层民警”、2021“北京榜样·最美警察”。 他就是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魏建力。 在看似默默无闻的岗位上,魏建力利用信息技术领域专长,潜心钻研、不断耕耘,取得了多项具有突破性的成绩,为科技强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利用所学推进基层警务技术创新 20岁,魏建力大学一毕业就考取了北京市公安局,被分配到通州分局中仓派出所,成了一名基层民警。 “我本科学的是信息技术,特别想发挥专业优势,当一名科技警察。但没想到被分到了派出所,感觉干的活儿和自己学的技术没啥关系,一开始还有点迷茫。”魏建力说。 但魏建力没有泄气,他不断思索、默默努力。 一次,魏建力和同事通过视频巡控锁定了一个盗窃团伙,但团伙成员以“不认识”“无联系”“不清楚”等借口,拒绝承认合伙犯罪事实。 “最终我们运用数据分析取得了关键线索,突破了他们的‘防线’。”魏建力很自豪。 从这件事之后,魏建力意识到警务技术创新对于基层民警工作的重要意义。于是,他尝试创建多个协助破案的实战模型,不仅提高了办案效率,还大大节约了警务资源,实现了智慧警务探索“从0到1”的突破,革新了传统的基层警务工作模式。 2018年1月,一个寒冷冬夜,魏建力接到报警,一位80岁老人走失,家人焦急万分。魏建力马上启动联动机制,准确使用相关关键信息,终于在30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老人。 魏建力说,科技手段改变了大海捞针式的传统寻人模式,很多原本需要奔波上百公里的侦查,变成电脑前几分钟的线索分析。 从警以来,魏建力带领团队直接利用科技手段协助抓获犯罪嫌疑人2600余人,提供各类有效线索6000余条,破获案件1200余起。 隔着屏幕当好战友的坚强后盾 2018年,魏建力调到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警务支援支队视频警务中队。 凭借着对一线警务工作的熟悉,加上专业技术背景和工作上的便利条件,魏建力将头脑中冒出的一个又一个点子一一付诸实践。 “电动自行车被盗案件高发真让人头疼。”魏建力在派出所的时候,常听一些办案民警抱怨。他下决心解决这个难题,隔着屏幕当好战友的坚强后盾。 心无旁骛搞调研,连续攻坚几个月,魏建力和团队终于研发出了一款涵盖事前预警、事后追溯,从时间、空间、犯罪嫌疑人3个维度打击盗窃非机动车违法犯罪的数据模型。 利用这个模型,当地警方成功破获了多起盗窃电动自行车犯罪案件,解决了以往“盗车销赃半小时,找车侦破需数天”的办案痛点,同时借助预警功能,有效降低了当地盗窃非机动车违法犯罪的发案数。 如何让科技强警进一步转化为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的运转是否也像人体一样,需要强大的“视觉中枢”和“感知神经”?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魏建力带领团队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研发打造了多维感知系统,形成了环保、应急等10余类“智慧+”应用,为城市的高效能安全运转提供了技术支撑。 “穿上警服就是一份责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6年过年没回家探亲的魏建力,毅然放弃与父母团聚的机会,投身到疫情防控中。困了躺在椅子上睡一会儿,醒了接着干。仅用一周时间,魏建力和团队就完成了8个疫情防控模型的创建。随后100多天里,他和团队一起处理各种信息1000多万条,用科技创新守护了城市的安宁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让智慧警务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想不完的点子、编不完的代码、建不完的模型,魏建力对技术的执着,让他像陀螺般每天转个不停。 “有时吃着饭突然有个创意,扔下碗筷就要跑到电脑前记录下来,生怕一会儿就给忘了。”魏建力说。 魏建力每天两点一线,一成不变,但他乐在其中。“做调研、搞规划、抓建设,这两年,我发挥自己的专长,不断创新研发出各种信息化警务模型,如今智慧警务在基层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既实现了所学专业的价值,又帮助民警提升了办案效率,特别有成就感!” “战友需要什么,我就创新什么。”魏建力为此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技术手段,2019年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 “他特别好学,包里总装着专业书。”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警务支援支队中队长张旗提起魏建力,不住地夸赞,“小魏特别能吃苦,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现在很多年轻人爱刷手机,他则一有时间就去想数据和模型。” “时间是短暂的,在有限的时光里能做多少事取决于个人的追求。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我想多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魏建力说。 本文由航天工业人才信息网、航天工业人才网、中国航天工业人才信息网、中国航天工业人才网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