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9 点击: 次 来源:国家科技人才服务网 作者:国家科技人才服务网 - 小 + 大
近日,招联金融启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协同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深圳大学等知名高校,共同展开博士后培养工作,共同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人才发展战略,招联把人工智能设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主要研究方向,凭借招联自身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广泛且前沿的应用场景,对众多细分科技领域进行探索。 纵观消费金融行业,自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公布以来,这个行业已走过13个年头。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科技的发展令消费金融能够真正“普惠”地服务大多数居民成为现实。 作为率先确立纯线上模式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招联金融一直致力于通过科技力量,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普惠、高效、安全、便捷的消费金融服务,截至目前,注册用户已超1.5亿。 降本增效加码AI人才培养 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监管趋严,利率下行成为大势所趋,贷款利率不超过24%等监管要求的提出,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成本、风控能力、运营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消费金融公司的科技实力成为了行业核心竞争要素,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据了解,对消费金融行业来说,人工智能主要应用在风控审批、智能营销、贷后管理、智能客服等方面,人工智能充分赋能金融服务可以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为后续扩大信贷服务覆盖面、降低不良率、实现可持续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从招聘简章披露的信息来看,招联金融所建设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正是聚焦AI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及应用。在招联金融发布的2022年博士后招聘简章中,人工智能被设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并延伸细化为对AI智能面审、智能外呼、数字虚拟人、视觉风控四大场景进行创新探索。 在AI智能面审研究场景上,将利用AI识别视频流中的人物动作、关键物品等信息,实现面审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提高智能面审交互效率;智能外呼场景上,将通过语音识别、语义理解、会话管理、音色合成各项技术,如降噪、情感可控语音合成、数据驱动的端到端对话机器人等,提高外呼机器人的沟通顺畅度;数字虚拟人场景上,将利用虚拟形象与客户进行交互,研究虚拟形象合成、说话人识别、智能交互等相关技术,提高用户体验;视觉风控场景上,面对人脸合成、人脸翻拍、人皮面具等视觉攻击手段,将研究对应的检测识别算法,提高视觉类攻击的识别能力,降低欺诈风险。 招联金融致力于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打造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重要平台。依托招联金融人工智能研究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协同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深圳大学等高校的博士后导师,共同开展博士后培养工作,共同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人才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种产业与研究紧密结合的开放、协同生态,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吸引集聚科研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具有积极影响。 立足科技自立自强积蓄发展强动能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形成强大的科技实力,既是关键之举,也是决胜之要。 招联金融的快速发展一直得益于对金融科技的深耕,目前所形成的IT驱动、产品创新、互联网风控、数字化运营、智慧双擎营运服务、智能化催收等六大核心能力,实现了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据悉,招联金融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前沿领域持续探索,“GPS渔网”“智能图谱风控”“AI智能风盾模型” “虚拟职场远程办公支撑普惠金融服务” “合规高效的数智化催收体系”等科技创新应用成果,因保障了线上服务的极致体验与安全,为用户创造了更好的消费金融体验,先后荣获深圳市金融创新奖、金融科技专项奖等荣誉。 科技实力是金融机构持续发展的内生源泉,招联金融不断深化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合作与应用,进一步增强自身科研实力。2021年12月,招联金融联合中山大学成立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旨在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机器学习和反欺诈等数字金融科技领域关键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及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科教融合育人,联合攻坚该领域面临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的科学问题,推动项目成果的应用示范与推广,助力金融行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成意味着招联培养科技人才迈入新阶段。 招联金融表示,会将博士后培养作为公司长期人才战略工程,进一步提升科研竞争力和企业创新力,向社会输出有价值的科技研究成果。同时,招联金融还将把人才势能转化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动能,在科技创新力度、研发投入强度、产学研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用户带去更好的金融服务体验。 七年来,招联金融在许多消费场景取得了领先业界的科技应用成果。回顾过往,招联走出了一条真正用科技赋能消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道路,以普惠金融为初心,以惠无止境为愿景,科技创新才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正确途径。招联博士后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更深一步地体现出,招联对全社会和消费者做出的巨大贡献。 |
上一篇:抓创新不问“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