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18 点击: 次 来源:国家科技人才服务网 作者:国家科技人才服务网 - 小 + 大
卢庆雷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皮泽红 殷盼超,福布斯中国医疗、健康和科技组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入选者,2017年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引进,受聘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两年后,他带领团队研制聚乙二醇-多酸半固态质子导体材料,具有较高的质子电导率、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低成本三大优点,有望大大降低市场上现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成本,对我国燃料电池工业技术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殷盼超只是华南理工大学在国内先试先行的“在地国际化”办学引进的教师代表。 什么是“在地国际化”?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先行者”和“探路人”,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陶韶菁。“在地国际化”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走向 1999年,瑞典马尔默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本特·尼尔森在欧洲国际教育协会春季论坛上首次提出“在地国际化”,将其定义为“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目标是“通过让所有学生在求学时期有机会接受国际理念与跨境文化的影响来提升自身能力和资格,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世界的需求。”作为传统国际化高等教育的拓展方案,“在地国际化”立足本土的优势使其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新发展方向,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在地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模式。“要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在我国,‘在地国际化’日益受到重视,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走向。”陶韶菁分析,一方面,传统的出国留学模式的不足日益显现。比如,出国留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制约了大批有深造需求但是经济条件不足的学生。又如,因为缺少客观统一的评价体系,跨境留学的学习成效难以衡量。此外,跨境留学造成的人才流失也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以教学为主,科研创新及服务社会的功能不够强,而且以外方为主的模式对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不明显。华南理工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探索的试验田 “华南理工大学大力推进‘在地国际化’的探索,主要是基于自身的办学基础、发展优势。”陶韶菁介绍,首先,华南理工大学处于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具有改革创新的天然基因。早在1993年,华南理工大学勇于改变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格局,走出了部省共建、联合办学的新路子,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飞跃,也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破解了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困局。“如今,中国高等教育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传统模式的国际化面临越来越多的不足。华南理工大学再次先行先试,打造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探索的试验田和未来工科领军人才培养的示范区,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华工方案’‘华工经验’。”陶韶菁说。 其次,随着华南理工大学国际化办学的不断推进,学校已构建起全球合作网络,集聚了国际优质资源,成为“在地国际化”办学的有利外部条件。学校与全球200多所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有20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每年聘请各类外籍专家1000余人,来自全球120对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位留学生在校学习,这都为学校实施“在地国际化”办学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三,“在地国际化”的实施,离不开科技赋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推动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发生革命性变化。华南理工大学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南地区网络中心,最早参与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的建设,开展了基于IPv6的下一代绿色无线智慧校园规模化应用示范。广州国际校区从规划设计之初更是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全力打造万物互联的绿色智慧校园,确保学生足不出户就可接触全球最前沿的教育资源。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试点成效斐然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占地面积约1700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已于2019年9月交付启用,二期工程计划于2021年底建成。”陶韶菁介绍,经过三年起步建设,广州国际校区已形成一定办学特色,且实践效果可鉴,社会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日益扩大。 广州国际校区面向全球招聘,汇集了大批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等国内外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校区新进人才中百分之百具有国际学术经历,其中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才为海外直接引进。“截至目前,广州国际校区已形成一支大师高端引领、中青年杰出人才汇聚,具有国际视野、背景复合、富有创新精神和教书育人热忱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形成了一批直接落地开展高水平教学和尖端科研的创新团队。”陶韶菁说。 在人才培养上,广州国际校区坚持“学生永远在C位”的育人理念、“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教学理念、“实践驱动”的学习理念,引进国际化高水平师资、借鉴国外名校的课程体系,实行全英文教学、现代书院制、全员导师制、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提供设施先进的创新工场、丰富的跨境学习交流机会,着力培养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备,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三力”卓越的创新、创造、创业“三创型”人才。“今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被教育部设立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个案试点。”陶韶菁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的暴发,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课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在这一背景下,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的“在地国际化”办学模式迎来了发展契机,并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广州国际校区也将成为链接世界的国际化校区、世界了解中国的国际化窗口。 陶韶菁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未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将以“F计划”(Frontiers、Future、First-class)为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前沿学科布局,以创新工场为平台,培养“三力”(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卓越的引领未来的新工科领军人才,产生服务于国家及人类进步的一流成果。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
上一篇:青年国际实习交流计划重要声明